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行业资讯 » 法规 » 正文

安顺场上,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与当年船工的后人

92023-10-03 02:26:38

原标题:安顺场上,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与当年船工的后人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10月1日,韦蛟又回到了雅安石棉安顺场镇。在奇石馆里,他经营着那些从大渡河中捡起来的石头。节假日人多,他也想给游客讲讲当年大渡河上的故事。2019年,在爷爷韦崇德去世后的第30个年头,韦蛟在当年爷爷载着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地方,开了一个奇石馆

标签: sdf

原标题:安顺场上,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与当年船工的后人

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

10月1日,韦蛟又回到了雅安石棉安顺场镇。在奇石馆里,他经营着那些从大渡河中捡起来的石头。节假日人多,他也想给游客讲讲当年大渡河上的故事。

2019年,在爷爷韦崇德去世后的第30个年头,韦蛟在当年爷爷载着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地方,开了一个奇石馆。处在大渡河边的安顺场盛产奇石,顺流而下,一直到乐山。他捡拾这些石头,并用红色文化将其妆点。来到这里的游客,奇石圈的“石友”,通过这些石头,就可以探得当时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与点滴石棉当地的风土人情。

安顺场中的红军雕塑

如今的安顺场镇,有了大大的纪念馆和满眼青翠的公园。公园一角,还设计了射击阵地,阵地上摆了当时使用的机枪和步枪,枪口正对大渡河对岸。过往的游人,可以借此一窥当年。

1935年,红军走到安顺场,反动派叫嚣要在翼王兵败处让红军成为“石达开第二”。韦蛟说,红军强渡大渡河时,安顺场有77名船工为红军撑船,其中有几人死在了那场战斗中。

在安顺场的大渡河边,很多人家都是当年船工的后人。韦蛟说,红军的故事,在这里流传甚广。只是时间流逝,很多人已不知道自己是当年船工的后人。

韦蛟

在安顺场,红军变“翼王悲壮地”为“红军胜利场”,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道路。很多人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,但不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,那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红军及船工的故事。把这一宏大历史事件中的细小故事传承下去,韦蛟认为,这似乎是他作为船工的后人的责任和使命。

强渡大渡河

77名船工冒死开船

工作之余,韦蛟经常回到安顺场到大渡河边走一走。他也会想,当时是个怎样的场景。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,他从爷爷和父亲那里听来,也曾自己追寻过。只是,没有亲历,想象始终是想象。

安顺场边大渡河

在他的印象里,和以前相比,大渡河周边的地形地貌没怎么变,只是以前河道比现在更为宽广。

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,最早是爷爷韦崇德讲的。那个时候他很小,懵懵懂懂,听不懂也记住不。1993年,他4岁时,爷爷就去世了。后来,他爸爸又把这些故事讲给他听。他爸爸不像爷爷一般善于表达,讲那段历史的时候也不多。讲得多的,是解放后,他爸爸随爷爷去北京参加了哪些活动,见了哪些人。

韦崇德(右二)参加红一师建师50周年庆时的留影(受访者供图)

听到这些故事时,他对爷爷也没什么印象。课本上也学红军强渡大渡河的事情。只是,他从没想过,自己爷爷就是参与其中的人。

年龄小的时候,韦蛟总是好奇。他常常在家里翻箱倒柜,把爷爷锁柜子里的奖章等东西翻出来。后来,他也看到了爷爷的口述资料,那是由他爷爷口述,当地人记录、组织、修订,并经多名当年的老船工证实后得来的。拼拼凑凑下,他把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,爷爷韦崇德作为船工的故事补齐。

事情发生在他爷爷22岁那年。1935年,韦崇德还在地主张义和家当长工。渡河当天一早,反动派就给张义和发了十条枪和一批子弹,要求张义和集结人帮着打红军。张义和就叫韦崇德去找人。在口述资料中,韦崇德说,他知道一旦回到张家就要去打红军,于是便跑到杨家躲了起来。

从安顺场望向大渡河对岸,可以看到一个碉堡,那是当地为了还原当时的情形而建的。事实上,红军强渡大渡河时,河对岸有三座碉堡。据韦崇德的口述资料,战斗开始于早上九、十点钟,红军向反动派猛烈开火,三座碉堡被打掉两座。而当年红军的登陆点就在复建的碉堡下方。

大渡河与重建的碉堡

韦蛟说,以前,那里还有一条小溪,红军就是顺着那条小溪而上。在红军渡河当天,他爷爷就躲在登陆点下游双方都打不到的地方查看情况。红军第二船人过来以后,他便跟着船到了河对岸,随后就帮红军撑船。

当时,韦崇德和他的哥哥韦成仁都去帮红军撑船。自从他们母亲去世后,他俩就是韦家在当地仅存的血脉。而那时,帮红军渡河的船工,很多都是这个情况。

韦崇德(受访者供图)

当时,他们都不知道这场战斗的结局如何,一旦失败,他们的家族血脉在当地就要中断。他们只知道反动派压迫他们。所以,当反动派叫他们武装起来打红军时,他们愿意帮助红军。

红军过后,船工们又生活在反动派的压迫下。曾为红军撑船的人就跑散了,有的躲了起来,有的远走了。翻船死在那场战斗中的几名船工,他们既不敢说,也不敢找。

红军渡过大渡河后往泸定方向走,而为红军带路的人,正是韦蛟的外公。韦蛟说,这些事情,都是后来父母结婚后,二人一聊才知道的。而那些老船工中,也有4人参加了红军。

红军和船工

一个被传承的红色故事

“下不了决心干不了这个事,怕死也干不了这个事。”

在韦蛟的印象里,他爷爷以为强渡大渡河的红军当过船工为荣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爷爷曾几次去过北京。当年的红军老首长还送给他爷爷和一同前往北京的3名老船工,一人一件军大衣。

大衣很厚,有现在三四件羽绒服的重量,老爷子很是喜欢。冬天的时候,老爷子就会穿着军大衣带着他到处去玩,给他买糖吃,也会坐着给当地的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。

韦崇德(左二)和当地人与当年的船工在整理口述历史资料(受访者供图)

韦蛟对爷爷有一种存于心却又难说出口的感情。一方面,老爷子走得早,他对爷爷的亲身印象较少;另一方面,当地人人都知老船工,这些人有威望是英雄,但都低调而平凡的走完了一生。他只说,爷爷表达能力很强,会常常讲起那些故事。老爷子讲这些事情,不是想让人们知道他作为船工的事迹。而是希望人们能记得那场发生在当地的战斗,记得那些红军,记得那些为红军撑船的船工。

离开安顺场、离开石棉,人们了解红军强渡大渡河,是站在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中看去,知道这是一件什么事。但落到具体中来,这个事件中有一个个生动的人,有很多细小的故事可追可寻,它不像书本上那样笼统。让后来者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,韦蛟说,这是他作为船工后人应有的责任和使命。而把能反映当时情况的资料收集保存下来,就显得重要。“我也是通过资料和老一辈慢慢讲才知道这些事情。”

以前,韦崇德还在世时就希望韦蛟能当兵。不过,因为家里宠爱,韦蛟最终没能踏入军营,这也成为他的遗憾。现在,他有两个孩子,大的小学四年级,小的上学前班。

基本上每个周,孩子们都要来到安顺场。他会给孩子们讲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,也会讲他们曾祖父作为船工的故事。孩子们到安顺场,会去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。去的次数多了,对里面的每个小物件都很熟悉。

韦蛟说,从小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,就是希望他们能把这个故事传下去,也把藏在故事中的那些精神传下去。他怕的是,时间长了,作为亲历者的后人都记不清这些事情,很多东西就会慢慢被人淡忘。在韦蛟的记忆中,爷爷告诉他,无论能力大小,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对自己的孩子,韦蛟也希望他们能敢干敢拼,为社会做贡献。

在这些故事的熏陶下,韦蛟的两个孩子不用教就会敬军礼,也会经常学着走正步。他就想,等孩子们长大了,条件允许了,他也希望孩子们进军营。

作为红色教育基地,安顺场处在红色旅游线上。“9.5”泸定地震过后,前往泸定方向的道路受损,游客不如以前,但还是有游客来到这里。需要讲解员的时候,韦蛟也会充当讲解员,带游客到走一走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的那些地方。

他会告诉游客,强渡大渡河相当不容易,特别是红军和船工,那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往前冲。说到此,他会感叹,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辈用鲜血换来的。

没人会忘记

大渡河边故事永流传

大渡河边的故事,他们没有忘记,当年亲历这场战斗的红军和红军后人也没忘记。红一师庆祝建师50周年和60周年时,韦蛟的父亲都陪着他爷爷去了北京。

1990年,当年率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去世。按其遗愿,他的骨灰被分成三份,其中一份就被抛洒在大渡河中。当时,孙继先抛洒骨灰的地方还是普通的河岸。如今,那附近已修好了公园,孙继先骨灰抛洒处也竖起了碑。清明节时,韦蛟会去献花,也会带着孩子们过来。

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

孩子们虽然年纪不大,但也明白他的用意。他们也会说:“我的曾祖父就是当年的老船工。”

后来,当年那些红军的后人也来了安顺场,他们拜访了当年老船工的后人。他们向韦蛟等船工后人表达,当年,这些老船工敢为红军撑船,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。这些事情,老一辈们没有忘记,他们也没有忘记。那些在革命中建立的联系,如今,他们作为后人也应该延续。韦蛟说,每当听到这些,他会为爷爷感到自豪,也会为自己是船工后人感到自豪。

安顺场附近奇石资源丰富,沿大渡河往下一直到乐山,都产一种当地称作“葡萄石”的石头。韦蛟说,“葡萄石”很好卖,他赚的第一笔钱,就是小学四五年级时,从大渡河里捡了两块石头,卖的50块钱。而自此,他就开始接触石头。

在当地,这些石头曾是一个好买卖。不过,现在还在做石头生意的,主要集中在他家店铺那条街上。除了“奇石”外,他将红色文化画在石头上,还做各种石头产品。这是他工作之外的兴趣,他也想借此把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讲给更多人。而这也是他爷爷一直想做的事。

如今,安顺场已变了模样,规模也大了不少。以前靠耕种的村民,可以就近务工还吃上了旅游饭。当年,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司令部指挥楼旧址,就在安顺场镇的老街内。

指挥楼

那是一个晚清时期的民居三层碉楼建筑,木骨石墙,歇山式顶,盖小青瓦。实景音乐舞蹈剧《安顺记忆》,就在指挥楼前上演。在大渡河边,人们以另一种形式,把那一段历史重现。

韦蛟说,以前爷爷对他也有期许,他也想当一个像爷爷一样的英雄,只是自己没能达到那个要求。如今,他满意现在的工作,有自己长期坚持的爱好,儿女双全家庭和睦。至于爷爷想给更多人讲大渡河上的故事、讲船工故事这一愿望,他也在延续。

他说,他的抱负谈不上远大——老老实实上班,继续把大渡河上的故事和精神传递。“这样的生活,挺好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免责声明:本网转载合作媒体、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。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,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,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。联系本站网管,谢谢。

合作